查看原文
其他

扮演病人家属,每单500元!这个职业火了

青年报 青年报 2024-03-27

“一个人去医院看病”

被认为是最孤独的事之一

即便是年轻人也不愿独自去医院

青年报记者从沪上多家

提供陪诊服务的公司了解到

来寻求陪诊服务的年轻人越来越多




“一个人看病,觉得自己有点可怜”



两年前,90后胡俊(化名)独自一人来到上海打工。今年1月,有天早上起床后他全身不适,头晕无力,连站立都困难,一量体温:39.1℃。亲人不在身边,朋友也都需要上班,想到要独自前往医院,胡俊瞬间有种孤独感,“那一刻甚至觉得自己有点可怜。”


突然,胡俊想起之前拿到过一份陪诊业务的介绍,于是立刻通过小程序下单。与工作人员进行了简单的电话沟通后,一个小时不到,一位40岁不到的陪诊师便出现在了家门口。陪诊师提前帮忙取号,陪同进行各种检查,并帮忙拿药,全程陪同,直到将胡俊送到家中后才离开。


“第一次见面的陪诊师,却以朋友的方式全程陪同,完全没有那种陌生人只是完成任务的感觉,就像是家人的陪伴。”胡俊说,因为年轻身体好,来上海两年只去过医院一次,上海的很多医院他都不清楚具体位置,甚至连就诊的流程都不了解。“但是陪诊师对医院流程非常熟悉,整个看病过程非常顺利,帮我解决了很多问题。



和胡俊一样,李丽(化名)也是独自在上海打拼。一次例行体检时发现身体有一些小问题,需动个小手术处理。因为怕家人担心,李丽并没有第一时间寻求他们的帮助,而是选择了陪诊服务。虽然病情并不复杂,手术方式也是微创,但是需要独立面对,李丽心里多少有些忐忑。李丽说,这是她从小到大第一次接受手术,没打过麻药,也不知道躺在手术台上是怎样的感觉。


陪诊师小张为了缓解李丽紧张的情绪,手术前一直在陪着她聊天,聊美食,聊旅游,甚至聊到了电视剧中的偶像医生。手术持续了20多分钟,过程非常顺利。李丽说,在她所在的公司里,像她这样的情况并不在少数。在大城市打拼的他们心里明白,多数时候和父母的吐槽只会增加他们的担心,陪诊员的出现,让他们在生病的时候有了“临时家人”。


在寻求陪诊的年轻人中

除了在沪打工的年轻人

也有着不少上海本地的年轻人


20多岁的雯雯(化名)患有尿毒症,需要每周去医院血透。通常去的时候精神挺不错,然而血透结束后浑身无力,自己打车回家都难。因为心疼家人看到她血透后的样子伤心难过,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下了一单陪诊服务。


雯雯说,那次血透很顺利,陪诊员专业而又细心。而她看来,花钱请专业陪诊员,就诊便利的同时,也可以避免让家人看到她难受的样子,自己对家里人的愧疚也减少了,觉得非常值。


采访中记者发现,疼痛加上恐惧,让很多年轻人不敢独自去医院。而职业陪诊为他们提供了极大便利,这部分年轻人逐渐成为常见客户。其实对于这样的年轻患者,他们大多行动自如,也能熟练掌握数字化医院智能化的操作,精神依靠和心理疏导或许才是刚需。



从全是老年客户到

如今年轻人占比近三成



刚刚过去的2023年,陪诊师行业高速发展。记者从沪上多家提供陪诊服务的公司了解到,来寻求陪诊服务的人群从全是老年客户到现在年轻客户占比近三成。


四年前,在上海土生土长的狄雅美成为了一名专业陪诊师。她服务过的人群里,以异地患者和老年患者居多,但最近她发现年轻人也在悄悄寻找陪诊。


从之前几乎没有年轻客户,到现在年轻人占比超过两成,每周都有几个年轻人来找陪诊,并且呈增长趋势。年轻人需求陪诊,一方面是客观需要,医院里有些检查项目最好有家属陪同,但他们一时间可能找不到合适的陪伴者;还有些年轻客户,则是出于心理上的孤独感,对疾病有恐惧,就医时希望有人陪着。


“我对自己的要求就是要做好他们的‘临时家人’”。狄雅美遇到过一位异地就医的女患者,30多岁的她来自安徽。那天她一个人来上海看病,只知道医院的名称,却不知道下了动车怎么走。狄雅美去火车站接她,陪她坐车到医院。过程中,教她怎么看指示牌,如何使用网上互联网医院。去医院看完病,又把她送回车站。这位患者十分依赖她,分别时一直对她说“感谢”。


她还遇见过一位查出重病的年轻女孩。为了不让父母担心,女孩独自扛下病痛,治疗期间数次问诊都是在她的陪伴下进行的。“那个女孩说尽量不麻烦家人,我不断给她信心和鼓励,她真的开心了不少。”在狄雅美看来,专业陪诊师是一项提供情绪价值的服务,前往医院就医的患者,大多数都伴随着持续性焦虑、紧张的状况,安抚对方、给予鼓励和安慰在这时作用是非常大的。


狄雅美告诉记者,每次的陪诊费用在150元到500元不等,多数年轻人表示可以接受。



年轻人的看病“搭子”

如何走得更好更远?



求运动搭子、健身搭子、旅游搭子……“搭子式”社交风潮来袭的背后,正是现代人的“孤独感”显露。


网络上流行过一张“孤独等级表”,其中“一个人去医院看病”被认为是最孤独的事之一,“一个人做手术”更是成为网友口中的“终极孤独”。因此,不少年轻人会为自己选择陪诊服务,找一个看病“搭子”来抵抗这种孤独。



记者发现,目前在多个电商平台上提供陪诊服务的店铺接近600家,部分店铺每月销量可达千单左右。其中,有的是来自保险公司赠送的陪诊服务,有的是护士业余接单,也有的是全职做陪诊师的。App、小程序、公众号已成为陪诊服务的主要通道。


采访中,不少年轻人表示,“陪诊师”确实有着很大的市场,但这一职业目前还未被收录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中,不仅没有统一的职业规范和评价体系,关于陪诊师的准入门槛,相关部门也还没有作出硬性规定。在他们眼里,职业陪诊行业在患者、家庭、医院、社会层面发挥积极作用,但是同时存在从业人员准入门槛低、市场不规范等诸多问题。


有不少年轻人提出,陪诊App开发需要进行严格的规范和管理,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同时相关部门也需要加强对陪诊人员的资质审核和管理,并加强对陪诊服务的监管和管理。


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金春林之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陪诊员还没有进入正式的职业目录,没有相关的法律规定,其服务内容主要取决于双方的约定。“由谁来监管?如何将陪诊服务做得更好?在提供好服务的同时,职业规范与相关办法亟待完善。”


文字:青年报记者 顾金华

图片、视频:青年报记者 吴恺

编辑:魏文娟

审稿:梁文静

往期精彩


拒绝中国观众登机?空客深夜回应

早·知道 | 南京又一小区深夜突发火灾,近两天多地先后发生火灾!遇到火灾怎么逃生?

超级德比!申花1:0海港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